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研究徐州香包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创新传承 ——以江苏徐州马庄村为例调研报告

来源:江苏科技大学 作者:李帅迪

摘要:

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中的瑰宝。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遗传承呈现出严重的危机与困境。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3000多人,但该群体大多年岁已高、后继乏人。调查组意在以江苏省徐州市马庄村为例,了解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希望通过深入基层的调研了解其扶持政策下香包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徐州市于非遗传承方面扶持的已有成效的做法和仍待发现或处理的问题,最终结合所调查的情况与所分析的初步结论,对当前徐州香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较高的方案。

关键词:

非遗;徐州香包;文化;发展

一、前言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继续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落实有关地方政府主体责任。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效衔接,提高区域性整体保护水平。促进广泛传播。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加强专业化、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1]充分展现了当前非遗文化保护和发展在国家文化强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保护和传承徐州香包非遗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它不仅丰富了国家的文化遗产,也能够促进旅游业发展,提升民族自信心,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现国家的独特魅力。徐州香包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保护和传承香包非遗文化,可以将古代的制作技艺、符号与寓意等文化元素传承下来,让人们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徐州香包非遗文化作为区域特色文化的代表之一,既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增加了文化多样性,展示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这对于国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声誉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创造。

因此,调研小组认为,加强对徐州香包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正文

2.1实践-途径及方法

进行徐州香包调研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从而全面深入地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和制作工艺。首先,可以通过与徐州香包的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与他们交流并聆听他们的经验和故事,从而获取关于徐州香包的详细信息。其次,参观制作香包的工作室或工坊,观察传承人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技巧,亲眼目睹香包的制作过程和细节,进一步了解其制作工艺。此外,实地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前往徐州香包发源地或相关区域,观察当地市场、商店和文化场所,了解香包的销售情况、受众群体和消费者需求,从而掌握更全面的市场信息。此外,对于徐州香包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背景,可以进行文献研究,查阅相关的书籍、论文和报告,以获取更深入的理论支持。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调查,通过发布问卷、组织在线讨论等方式,收集公众的意见、喜好和购买意愿,从而了解更广泛的参与者意见。另外,与艺术、文化遗产专家以及相关学者进行专家访谈,可以获取他们在徐州香包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专业意见和建议。最后,体验香包制作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参加工作坊或课程,亲自体验制作的乐趣和挑战,学习制作技巧和工艺,深入了解徐州香包的制作艺术。通过上述途径和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获得全面而深入的关于徐州香包的调研结果,为其保护、发展和传播提供实际指导。

2.2实践

7月2

暑期调研--徐州香包非遗文化调研

|调研组初至

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中的瑰宝。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遗文化的传承呈现出严峻的景象。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3000多人,但该群体大多年岁已高、后继乏人。

调查组意在以江苏省徐州市马庄村为例,了解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希望通过深入基层的调研了解其扶持政策下香包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徐州市非遗传承方面扶持的已有成效的做法和仍待发现或处理的问题,对当前徐州香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较高的方案,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当今徐州市对香包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和其对于地方发展带来的变化与影响。

2023年7月2日上午,江苏科技大学徐州香包非遗文化调研队伍于镇江站出发,于当天下午到达徐州站,标志着一场充满意义的实践之旅正式开启。到达住宿地后,经过报备的办理,调研小组成功于“誉璟台”酒店入住。经过简单的收拾和整理,调研小组晚上对周边进行了基本的摸排和熟悉,在当地“徐州之夜”初次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徐州香包和极具“汉文化”气息的汉服,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糖画、不倒翁泥塑、变脸等,都为我们展示了传统技艺的魅力,吸引眼球的同时,也将其蕴含的文化底蕴,推广和发扬了出去。

走访过后,调研小组为接下来的住宿生活准备用品。短暂休息后,调查组于酒店举行了第一次小会,对于撰稿、制作推文、投稿、采访、账单记录等工作进行了小组讨论,并得到了明确的分工和要求。长途跋涉的困倦在晚上汹涌袭来。调查小组成员们早早入睡,为第二天的调研做好准备。队伍成员充满着期待和热情,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技能。他们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完成本次实践调研任务。

7月3日

映于马庄深宅之间,潜藏一方瑰丽香包

为响应二十大号召,弘扬江苏徐州非遗香包文化,2023年7月3日江苏科技大学徐州香包非遗文化调研队在队长李帅迪的带领下于徐州马庄村马庄香包文化大院切身感受香包文化,体验香包制作工艺。

香包的徐州香包隐喻象征、托物言志,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多喜庆吉祥题材,像龙凤呈祥、松鹤延年、鸳鸯戏水、喜鹊闹梅等。从造型的角度来看,它具有新、奇、真、美的特点。敦实淳朴的形象,强烈的色彩对比,立体造型栩栩如生,使得其观赏收藏价值高。

徐州香包非遗文化调研队在当日下午抵达马庄香包文化大院,徐州香包制作工坊位于村委会的一条古老街道上,这里的氛围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一进门,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淡淡的香气,仿佛能闻到历史的沉淀。工坊内的布置简洁而古朴,传统的木质作坊桌、瓦罐、匾额等装饰着房子,整个空间更显神秘和古老。

据了解,徐州香包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徐州的香包以精湛的绣工而著称,被誉为“刺绣之宝”。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主要有丝绸、细绢和金银线等。而令人惊叹的是,每个香包的绣工都是由工匠们手工完成的,她们将自己的心血融入到每一根针线中,使每个香包都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韵味。

刚踏入马庄香包文化大院的门槛,调研队便闻到了香包中的香料所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大院内的展览馆中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香包,不仅有着活灵活现,生动形象的十二生肖的香包,百家姓的香包,也有代表着吉祥安康的福虎香包,更有我国国粹的京剧脸谱香包。每种香包都散发着独属于它们自己的清香,沁人心脾,使人神清气爽。徐州香包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寓意和象征。香包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每个香包都有自己独特的寓意,如喜庆、祝福、爱情等。人们经常将香包作为礼物赠送给亲友,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

走过展览馆,便是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的生产坊间。坐在坊间的,是缝制香包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她们都在一针一线地缝制着自己面前的香包。桌子上摆放着生产香包的布料、棉料、各种香料有以及不同的工具。调研队队员在这里驻足许久,每个人都聚精会神的观看着老师傅的制作手法以及缝制流程,看完之后,不禁感叹:“香包的工艺真是精且巧。”

再往里走,调研队来到了香料间,其中摆放艾草、百合、白芷、薰衣草等知名香料。刚踏入香料间,调研队队员们便被其芬芳环绕。沉醉在香料芬芳中的同时,队员们也认识了几十种用于香包的香料,以及它们各自的功效和用途。

最后一间是香料制作体验间,调研队员董国琴在这里体验了香包从无到有,剪布、起顶、缝布、沿边、定结,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整个过程。香包制作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绣娘专心且细心,不可缝多也不可缝少,是真正的传统工艺的杰作。

参观结束时,调研小组带着制作的香包和美好的回忆离开了徐州香包制作工坊。感受着手中香包的温度和香气,成员们心中满是对传统工艺的敬意和对徐州文化的向往。徐州香包制作工坊为大众敞开了一扇重返传统工艺之路的大门,让大众对传统手工艺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在现代化的世界里,传统工艺正面临着日益减少的挑战,但是徐州香包制作工坊通过坚持传统工艺,不断推动和传承文化,为大众展示了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徐州香包非遗文化是我国较早的一批进入非遗的文化,其与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调研小组期望通过积极响应二十大号召,通过自己的走访、调研和体验,将徐州香包的名气打响,以此推广徐州香包非遗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传播。相信通过调研小组的宣传报道,将有更多的人走进徐州香包制作工坊,重拾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关注,共同守护、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

7月4

暑期调研--徐州香包非遗文化调研

|体验香包制作

2023年7月4日下午,江苏科技大学徐州香包非遗文化调研队伍再一次来到了马庄村,此次重点是参观马庄香包文化大院,了解并体验香包的制作工艺流程。

通过参观马庄香包文化大院,调研团队对陈列的精美香包进行拍摄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采访提问。负责人员向调研小组一一介绍了各式各样的香包,它们造型纯朴、图案精美、色彩艳丽,绣法工整细致,内装的中草药能驱蚊防潮、净化空气、预防疾病,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身。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自2008年徐州香包工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以来,香包从香料的选择到外形的设计都进行了创新发展。现在的徐州香包在传统基础上研发出了独家秘方,用不同量的艾叶、薄荷、白芷等二十多种中药材进行配比,制作出了可以抵抗病毒、祛除蚊虫、防治感冒甚至预防手足口病等不同功效的中药香包。为了满足年轻人的喜好和需求,香包的香料还有桂花、玫瑰花、茉莉花、薰衣草等纯天然香料。香包上的刺绣图案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麒麟送子等,寓意保佑全家幸福平安,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现在的香包也不再是单一的大红色和限制的形状图案,越来越多新颖精美的符合当代审美的香包别出心裁,颇受欢迎。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香包的制作过程,调研队员董国琴亲自体验了香包从无到有、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整个过程。剪布、起顶、缝布、沿边、定结,每一步看似简单,但是只有亲自上手才能感受到其不易之处,稍有不慎就不能保证香包形状的饱满。香包制作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绣娘专心且细心,在多年学习和练习下才能熟练地完成香包的绣制,这才是真正的传统工艺的制作。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年工作要点》有关非遗工作摘要:在“致力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工作中提到,组织开展非遗惠民展示等活动,所以如何将非遗文化和民众生活联系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马庄香包文化大院内设有香包制作作坊和仓库,满足了一部分当地居民的就业需求。调研团队采访当中的工作人员得知,徐州马庄村以及周边村庄的数百名留守妇女和乡亲也从事香包制作,在传承人王秀英的带领下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做大做强。

江苏科技大学徐州香包非遗文化调研队伍经过此次的走访和学习,对徐州香包的印象不再仅仅停留在网络上浅显的介绍。深入了解了徐州香包发展包括其创新之处,也成功参观并体验了香包的全部制作流程,调研小组成员们亲身感受到了徐州香包的魅力所在和文化内涵,感叹制作工艺精巧的同时也希望可以将自身当做媒介,发掘徐州香包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以推广到大众的视角,让徐州香包非遗文化能够为中华传统文化增添更加丰富的内容,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7月5

暑期调研--徐州香包非遗文化调研|问卷调查

2023年7月5日,江苏科技大学香馥非遗调研团队在徐州马庄村附近进行了一项关于香包的调查问卷发放活动。这个夏天,他们用心聆听路人对于古老手艺的声音,并为保护传统文化而努力。

在炎炎夏日的傍晚,大街小巷弥漫着阵阵淡香。来自香馥非遗调研团队的热情调查员们,分散成三个小队,携带着调查问卷,开始了他们今天的问卷调查。

调查员们细心地向每一位路人介绍了香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亲切地邀请他们填写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涵盖了居民对香包的了解及了解途径、传承情况以及民众对香包文化的认知和关注度等方面,旨在倾听民意、感受民情,为保护和传承香包非遗文化提供有力的参考和支持。

傍晚时分,微风轻拂,天气凉爽,居民门纷纷迈出家门,在外感受自然的凉意。高峰时段,街头巷尾弥漫着热闹的人声。路人们被调查员细致入微的服务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重所打动,纷纷停下脚步,填写问卷,与调查员交流分享对香包的独特见解。

一位年迈的老人激动地表示:“香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承载了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我为能见证这样的活动而感到骄傲和开心。”他的话语里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保护非遗的期盼。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调查员们始终保持着微笑和耐心,细致记录每一个回答。他们将这份珍贵而真实的民意汇总后,将成为进一步弘扬香包非遗文化、推动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宝贵参考。

江苏科技大学香馥非遗调研团队的活动受到了马庄村居民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民众普遍认可这种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传递文化价值的方式,纷纷表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为传统文化发声。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香馥非遗调研团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推崇传统文化、传承非遗的生动画面。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呼唤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瑰宝。

让我们期待,这份珍贵的调查结果能带来更多有关香包的故事,催生更多对非遗文化的探索和传承,让我们与香包的创造者们一起,共同守护、续写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辉煌篇章。

7月6

暑期调研--徐州香包非遗文化调研

|走近香包文化传承人——王秀英

对于徐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非遗文化是一颗璀璨而宝贵的明珠。一直以来,香包传承人凭借扎实的技艺和认真的态度,将徐州香包做好做大做强,将传统文化发扬传承下去。为了深入了解徐州香包非遗文化的传承故事,2023年7月6日下午,江苏科技大学“香馥非遗”调研队伍来到了王秀英香包工作室,采访了徐州香包传承人王秀英奶奶。

在采访中,王奶奶分享了她对香包制作的热爱:“香包是一种结合了工艺美术和中医理念的独特艺术品。每一块香包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寓意,能够给人带来平安、健康和幸福。”她强调了香包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表达了对这门传统技艺的深深敬意。王奶奶12岁就跟随祖辈学习香包制作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不仅熟练掌握了香包的制作方法,还将自己的创新融入其中。其中,“针棒”香包就是她独创的一个款式,深受习近平总书记的喜爱。针棒是王秀英幼年时放针的工具,里面的填充物是头发,而头发上的油脂使绣花针不易生锈,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在获得家人的肯定后,王奶奶就开启了她73年的香包之路。

当调研团队询问王奶奶香包的产业链和销量情况时,王奶奶表示,他们家的香包要保持品质,以小批量高质量的手工生产为主,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特别是在2017年习总书记购买香包之后,王奶奶对香包的制作有了更高的标准,她说:“来我这学徒的工人,我按天给他们结算工钱而不是按件数结算,哪怕他们一天只能缝好一个香包,也能保证这个香包的质量。这里的每一个香包都要经过我的检验,如果接大批量工厂的订单就不能保证质量,不能给习总书记丢脸。”

在谈到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时,王奶奶毫不犹豫地表示:“我们作为传承人,有责任守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香包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她坚信,只有通过持续的传承和推广,香包的价值和美好才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为了推广徐州香包非遗文化,王奶奶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并在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内开设工作坊,传授自己的技艺。她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香包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非遗传承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和支持,他们是文化的未来,也是我们香包文化传承的希望。”

王秀英一家在2021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他们一家五代人潜心研究香包技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习近平总书记点赞。2017年王奶奶的儿子儿媳去江南大学学习,回来后对针线包进行改良,设计出一款长七厘米、宽两厘米的“针棒’香包,与“真棒”谐音,一周相加正好是18厘米,寓意“要发”。香包内放入特级薰衣草,具有安神助眠的作用;香包上海水、山峰、祥云、江崖等元素象征着“福山寿海”的吉祥之意。此外,他们还设计出了毛衣项链款香包、可以抵抗病毒、祛除蚊虫、防治感冒甚至预防手足口病等不同功效的中药香包、满足年轻人喜好的以桂花、玫瑰花、茉莉花、薰衣草等为纯天然香料的香包等等。王秀英制作香包带动本村300余名村民实现创业、再就业推动文化产亚旅游产业发展。

在采访的最后,王奶奶的孙女孙歌尧带调研团队挑选香包,寄语所有关注香包非遗文化的人们:“香包是徐州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让我们一起守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非遗文化,让徐州香包绽放更美的光芒!”

随着采访的结束,我们对徐州香包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全面地了解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故事和价值,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一位非遗传承人,王奶奶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对香包的热爱,承载着香包的故事和文化价值,为徐州香包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愿徐州香包在她的呵护下永远散发着芬芳的香气,传承下去,让更多人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与精髓。希望通过此次调研采访,“香馥非遗”调研团队可以帮助传承人获得更多的曝光度和支持,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文化的重要性。

3.1问卷分析

关于徐州香包非遗文化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数据容量:150份

主要问题:

1.您是否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

A.是(80)

B.否(20)

2.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的?

A.网络平台(42)

B.亲戚朋友(36)

C.政府宣传(12)

D.其他(10)

3.您在购买香包产品的时候更看重什么?

A.外观 (24)

B.香料(32)

C.寓意(24)

D.用途(10)

E.文化底蕴(4)

4.香包发展起来后有明显感受到马庄村的经济变化吗?

A.经济明显发展(62)

B.变化不大(48)

5.您是否认为江苏徐州香包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在增长?

A.是(80)

B.否(20)

6.您认为在徐州香包的传承和发展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A.宣传不到位(58)

B.政策扶持力度不够(40)

C.香包制作模式不够完善(20)

D.其他(16)

7.您认为传承和发展徐州香包非遗文化更需要哪些条件?

A.传承人的发扬(34)

B.地方政府的宣传(56)

C.国家政策的扶持(36)

D.非遗文化的发展(18)

数据分析

对150名游客及马庄村村民的采访和问卷调查,以及对相关的资料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调研小组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

对徐州非遗香包的认识方面:有80%的游客对徐州香包有一定的了解,20%的游客并不知道徐州非遗香包。其中42%的游客是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徐州非遗香包,36%的游客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了解到徐州非遗香包,12%的游客是通过政府宣传了解到徐州非遗香包,10%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徐州非遗香包。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游客是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徐州非遗香包,其次就是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了解徐州非遗香包,部分人则是通过政府宣传及其它途径了解徐州非遗香包。随着互联网技术及自媒体的发展,通过网络宣传文化和产品成为许多非遗文化扩大知名度的必要手段。此次问卷调查也显示,部分游客正是通过当地特色文化文化活动——徐州之夜活动了解到香包文化。

游客购买香包产品着重方面:有25%的游客看重香包的外观,34%的游客看重其香料,26%的游客看重其美好的寓意,11%的游客看重其用途,只有4%的游客看重其文化底蕴。以上数据表明徐州香包的香料是最大的亮点,其次就是其外观和其美好寓意,小部分人关注其用途,而看重其背后的文化底蕴的人少之又少。香包销售的三大亮点便是香料、外观和寓意,自2008年徐州香包工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以来,香包从香料的选择到外形的设计都进行了创新发展,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但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虽徐州香包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但只有少数游客了解到其文化内涵,调查结果显示香包在文化内涵方面的宣传不尽人意,亟待加强改善宣传方式。

徐州香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61%的游客认为香包发展起来后能明显感受到马庄村的经济向好发展,39%的游客则感觉变化不大。五分之四的游客认为徐州香包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并且对于徐州香包的未来发展持积极态度。通过分析以上数据,调研团队得出徐州非遗香包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虽然徐州香包非遗文化的发展有较为良好的大众基础,但经济增长的速度仍然滞后。

徐州香包的传承和发展方面:有43%的游客认为香包的宣传不到位,30%游客认为徐州香包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15%游客认为香包制作模式不够完善,12%游客认为存在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39%的游客认为传承和发展徐州香包非遗文化更需要地方政府的宣传,25%的游客认为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24%的游客认为更需要传承人的发扬,12%的游客认为更需要非遗文化的发展。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得,多数游客认为政府宣传不够到位,香包的发展和传承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同时香包自身还需要改进,不断进行创新发展,以满足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用户的需求。

结论

从调查数据来看,马庄村及其附近景区游客有近八成的人知道当地徐州香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大部分游客知晓徐州非遗香包的途径是通过网络平台,其次是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部分人则是通过政府宣传及其它途径。由此可以得出:徐州香包通过网络媒体实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时与旅游景区的结合宣传也使得这一非遗文化更好地展示在大众的眼前。调研团队在问卷调查期间发现,贾汪区本地及其附近地区居民在游客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徐州之外的游客寥寥无几。同时在游客对徐州香包的了解途径中,通过亲戚朋友了解与通过网络媒体了解的比例相差并不大,说明徐州香包的高知名度还是局限于徐州贾汪区及其附近部分地区,推广宣传工作仍然是这一非遗文化发展的重点和关键。

通过对香包产品卖点的调查数据发现,徐州香包的香料是最大的卖点。许多村民表示他们在购买香包时,首先考虑的就是香料中的中药成分。游客则表明他们选择香包时更注重外观和其中蕴含的美好寓意。调查结果显示,香包的文化底蕴占比极小,并不能成为香包产品 销售的特色,也从侧面体现出当代年轻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还不够。

调查数据显示,徐州香包日趋增长的知名度及其良好的大众基础,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调研团队了解到徐州香包的销售量和销售额在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发掘徐州香包非遗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极具文化特色的产品系列,将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进而反哺香包非遗文化的推进发展。

根据对徐州香包的传承和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所需关键条件的数据,多数游客认为政府宣传不够到位,香包的发展和传承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同时香包自身还需要改进,不断进行创新发展,以满足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用户的需求。

解决方案

1.徐州香包非遗文化的高知名度局限于徐州市贾汪区及其周围地区,在其他省份知名度较低。

(1)调整宣传策略:通过市场调研得知,游客在购买香包产品时最看重其香料,其次就是其外观和寓意,部分人还看重其用途及文化底蕴,店家可以针对性地制定宣传策略,更好地吸引游客。

(2)调整宣传方式:将宣传方式的侧重点由传统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转移到新媒体渠道,如短视频平台、资讯发布平台。发布非遗香包与当下潮流结合的视频或者资讯,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徐州香包。

(3)口碑营销: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在用户中的口碑,并借此发展潜在客户。积极回应用户的反馈和评论,并与用户建立良好的信任和关系,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调整和改进。持续提高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从而增加口碑和知名度。

(4)举办相关活动:组织以徐州非遗香包为宣传重点的活动、展览或研讨会,展示产品并与潜在用户和合作伙伴交流。

(5)增加合作伙伴:与相关行业的品牌、意见领袖或社交媒体影响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合作推广或共同活动,扩大产品的知名度。

2.徐州非遗香包的传承力量仍需扩大。

(1)鼓励年轻人参与:促进年轻一代对非遗传统的兴趣和参与。可以通过开展教育活动、组织工作坊、提供培训机会等方式,吸引年轻人学习和参与非遗传统,成为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

(2)建立师徒关系:鼓励现有的非遗传承人扮演导师的角色,将他们的技艺和知识传授给有兴趣的年轻人。建立师徒关系可以帮助实现非遗传统的顺利传承,并且传承人数可以逐渐增加。

(3)吸引外部人员:在传承人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吸引外部人员参与非遗传统的传承。这些外部人员可以是对相关技艺有浓厚兴趣的志愿者,或是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他们可以通过培训和学习逐渐成为非遗传承人。

(4)合作与联合:与其他相关的组织、机构或团体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非遗传统的传承和发展。通过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和合作项目,可以扩大传承人的影响范围,加强非遗传统的传承工作。

(5)创新与融合: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趋势,可以探索非遗传统与创新的融合。通过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科技、商业等元素结合,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非遗传统,从而扩大传承人的数量。

(6)政策支持: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鼓励非遗传统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这可以包括提供经济支持、奖励和荣誉机制、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支持,以增加传承人的数量和传承工作的稳定性。

3.政府对徐州非遗香包的扶持政策仍需进一步发展。

(1)保护知识产权:制定相关政策或推出相关规定,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责任,确保非遗传统和非遗产品不受侵权和盗版的侵害。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制定专门的非遗产品商标认证、产地证明等措施,提高产品的品牌保护和市场信誉。

(2)增加经济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非遗产品的开发、生产、推广和营销。提供财政补贴、奖励和优惠措施,支持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参与非遗产品的发展。

(3)培训与人才支持:组织培训班、工作坊和研讨会,提供非遗传承技艺的培训和传授。建立非遗专业学院或研究中心,培养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的专业能力。

(4)市场推广与宣传:加大对非遗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支持非遗产品参加展览会、文化节、展销会等活动,拓展市场和推动销售。

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间的非遗交流与合作,增加非遗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销售。鼓励非遗产品的出口,推动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适宜的工作场所和生产环境,支持非遗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5)学校教育与社区参与:在学校教育中加入非遗传统的教育内容,培养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认同。鼓励社区参与和支持非遗项目,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3.2采访分析

采访记录

徐州马庄村的非遗香包文化传承人中,王秀英工作室有三百多人,除了这些传承人之外,马庄村还有一些个体经营户自己制作和售卖香包。香包制作者的总体年龄偏大,香包制作者当中,多数是比较年长的马庄村居民,他们是香包制作的主力。

据徐州香包非遗文化传承人王秀英所说,制作香包所需的香料多是从老中医那里订购的中药材,比如说薄荷、当归、艾叶、藿香、白芷等,有着安神助眠,杀菌消炎,抵抗病毒,驱除蚊虫等功能。而制作香包所需的布料,多使用材质较好的从南方定制的丝绸布料的苏绣。制作一个好香包,不仅需要手艺人的精心与细心,同时它的原材料也需要精心挑选。只有在原材料以及手艺这两方面都用心,制作出的香包才能称得上是非遗香包。

王秀英制作好的香包主要是通过潘安湖景区的实体店进行售卖,这样能够确保客户能够见到香包最真实的模样,嗅到香包最真实的芬芳,做出选择。同时门店也可以通过提前订购,留名片的方式快递运送。之前王秀英奶奶也尝试过进行网上售卖,但是由于香包售卖过快,订单量大,王秀英奶奶一个人无法保证制作出的香包的质量,她也坚持亲手缝制,不找其他人帮忙缝制,所以最终放弃接收数量过大的网上订单。店铺的香包销量总体上还是可观的。寄送数量较多,每次寄送有三五个的,十个八个的,也有三十来个的。每月也会有不少游客进到店铺里面选购,其中名为“真棒”的香包销量最佳。

近些年来,香包的形象一直在进行创新,从王秀英奶奶一开始缝制的桃形、苹果形、小狗形状的香包,到各式各样的香包出现,其中“真棒”香包更是由王秀英奶奶亲手所创,之后由她的孙女即第五代传承人孙歌尧进行改良,使其变得更为精致和小巧,增加了充当钥匙扣、手机挂件等饰品的功能。

最初王秀英奶奶选择缝制香包是受到了她的姥姥的熏陶,那年小时候她走亲戚时,她的姥姥为其缝制了一对桃形的香包,王秀英奶奶感觉那对香包非常好看,于是问她姥姥自己是否可以缝制香包,虽然被她的姥姥否定了,但是王秀英奶奶对香包的热爱从那时候便开始了。于是王秀英奶奶从最初的兴趣,到后来的职业,再到最后的非遗传承人,一直保持着对香包的热爱,坚持缝制香包七十余年,直到现在,心态从未发生变化,始终保持着对香包的热爱。

到最后王秀英奶奶寄予了对香包传承人的期许,希望他们也能够保持着对香包的热爱,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把香包这项产业做的越来越好。

采访分析

通过与香包传承人的交流,调研小组成员深刻认识到传承人们作为工匠,秉持着匠心独具的专业精神,无私地将自己的心血注入到徐州香包的制作中,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工艺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追求极致,倾注心血的工作态度

在采访中,调研小组了解到徐州香包的传承人们都具备着做到极致的态度。他们深知徐州香包制作的复杂性和精细性,因此在工作中从不妥协,追求完美的品质。无论是从选材、设计到手工缝制,每一个步骤都经过精心的考虑,严格把关,力求将每一件作品做到最好。这种工作态度体现了他们对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以及对每一件作品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二、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传承人们强调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他们希望在保持徐州香包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作品更具活力和时代感。传承人们不断开发出新的香包样式,都有着不同的寓意。他们尊重传统的制作工艺,同时也不断探索与尝试新的创意和设计,不断推陈出新。这种积极的创新意识既展示了传承人们对传统工艺的敬畏,又在传承的基础上为徐州香包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结语:

通过与徐州香包的传承人的交流,调研小组对他们的工匠精神深感敬佩。他们以执着和专业的态度,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倾注到徐州香包的制作中,不仅传承了传统工艺,而且在传承的基础上追求卓越,注重创新。传承人的工匠精神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传承责任,也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工艺做出了杰出贡献。调研小组敬佩和支持这些传承人的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支持徐州香包制作,发掘和推广徐州香包非遗文化,共同守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调研结论

徐州香包非遗文化的调研结论

徐州香包非遗文化的历史悠久,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多个世纪的发展和传承。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代表着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与智慧。

曾经为采煤塌陷区的潘安湖,经过始自2009年的治理改造后,现在是一个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的国家级的水利风景区和湿地公园,以王秀英为代表的马庄村2300余口人,依靠着当地旅游业,发展起了徐州香包产业链。[2]在旅游业和香包产业的带动下,马庄村及周边地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徐州香包非遗文化不仅具有保留传统技艺的价值,还蕴含着地域文化的传承、民俗习惯的展现以及推动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通过挖掘香包文化的多重价值,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调研小组实地考察后了解到,徐州香包目前知名度局限在贾汪区及附近地区,虽然经过了与潘安湖景区及“徐州之夜”等表演的相互扶持,但作为国家级非遗文化,宣传工作仍然需要继续推进;徐州香包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挑战。当前,香包制作技艺仅在一些老一代手艺人中得以保留,年轻人对香包文化的兴趣较低,传统技艺传承存在困难。此外,政府对徐州非遗香包的扶持政策仍需进一步发展。国家政策和当地政府政府的继续扶持会成为推动徐州香包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对于徐州香包的发展,可以通过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加强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合作,以此扩大香包文化的曝光度。完善传承机制,建立培训机构、学校合作等渠道,针对年轻一代培养香包制作的技艺和兴趣。政府加大对香包文化的经济和政策扶持力度,包括资金支持、法律保护、展览推广等方面,为香包制作人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和发展机遇。

调研小组希望通过此次调研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徐州香包非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需求,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支持。希望唤起公众对徐州香包非遗文化文化的关注和认知,以激发社会对徐州香包的认可,推动其在地域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发展。同时,调研小组希望能够为香包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提供积极的引导,以确保其在未来能够持续传承,为优秀文化遗产添砖加瓦。

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加强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将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更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旺盛活力。[3]

三、致谢

感谢近年来社会上各个对于徐州香包非遗文化进行调查和分析的个人和团队,为我们提供了资料和文献支持。

感谢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和江苏科技大学伯藜学社的支持,感谢各位老师同学的关注。

感谢参与调研的马庄村和潘安湖传承人们及大众的热烈支持和帮助。

四、参考文献

[1]韩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新华社 2021-08-12

[2]闫峰.江苏马庄村香包手艺人:总书记来为奔小康的群众“捧场”.人民网-时政频道.2017-12-30

[3]郑皓月.深挖非遗价值助力乡村振兴.人民网-人民日报.2023-04-17

http://www.dxswb.com/shijian/6477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青岛科技大学赴宿州“新希望,梦飞飏”服务团带学生们探索水果电池实验

炎炎夏日,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们的科学兴趣,7月31日志愿者在五六年级的课堂上展开了关于水果电池的实验课程,由此来引导学生了解电池,明白电池发电的原理,让同学们能…… 文/陈兴 图/罗嘉昕 青岛科技大学海洋学院查看全文 >>

青岛科技大学赴安徽宿州“新希望,梦飞飏”服务团怀念美术课

7月31日,青岛科技大学赴安徽宿州“新希望,梦飞飏”服务团展开了最后一节美术课。为了圆满结束这最后一堂美术课,志愿者决定在这届美术课上让同学们自由创作作品,并且赋予一个主题,再…… 文/黄一芬 图/娄敬 青岛科技大学海洋学院查看全文 >>

青岛科技大学赴安徽省宿州市顺河乡“新希望,梦飞飏”教育关爱团开展“走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在地球上,生命的30多亿年的发展史,其中85%以上的时间是完全在海洋中度过的。在神秘和广阔的海洋里,生长着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它们形态各异,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 文/张馨 图/王馨 青岛科技大学海洋学院查看全文 >>

青岛科技大学赴安徽省宿州市顺河乡“新希望,梦飞飏”支教团开展“趣味英

词汇量不足,发音不标准,是五六年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我们支教团重点关注的问题。此外,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学习水平的差异,也需要支教团重点关注。7月31日,…… 文/朱昊 图/陈兴 青岛科技大学海洋学院查看全文 >>

青岛科技大学赴安徽宿州新希望梦飞飏,教育关爱团带孩子们了解古代四大美

学历史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内涵,和修养,更能提高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为拓展孩子们的视野,让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一个优秀的学生。7月31日上午,顺河乡尖山小学的教室里,志愿者带…… 文/图 王馨 青岛科技大学海洋学院查看全文 >>

青岛科技大学赴宿州“新希望,梦飞飏”服务团带学生们了解天体知识

宇宙的神秘令人向往,天体之间的有趣关系更是能激起人们的探索欲望,7月29日,志愿者陈兴为三四年级学生精心准备了讲解天体的课程,带领学生们领略宇宙的神秘。志愿者陈兴担任课程主讲老…… 文/陈兴 图/娄敬丽 青岛科技大学海洋学院查看全文 >>

尖山小学最后一节棋类课

7月30日,尖山小学的孩子们迎来了最后一节棋类课。时光匆匆,青岛科技大学“新希望,梦飞飏”教育关爱团在尖山小学的日子也进入了倒计时,7月30日,是尖山小学的最后一节棋类课,从最初对…… 文/罗嘉昕 图/娄敬 青岛科技大学海洋学院查看全文 >>

青岛科技大学赴安徽省宿州市顺河乡“新希望,梦飞飏”教育关爱团开展“特

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儿童创造力发展,是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儿童独特新颖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中体现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则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 文/张馨 图/娄敬丽 青岛科技大学海洋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学院青语理论宣讲团深入社区开展“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共筑科技强国梦”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论述,挖掘“两弹一星”精神的新时代内涵。5月18日,政治与历史学院青…

青春不落幕!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第十五届干部骨干培训圆满结束

5月17日晚,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第十五届干部骨干培训闭幕式于第一教学楼204教室顺利举行。商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鹤、学工办主任陈…

五月爱心支教,温情点燃希望

为积极响应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号召,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神,湖南科技大学青年志愿团于湘乡市育塅示范学校开展以“…

主宰青春,“持”骋舞台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主持人大赛顺利举行

为了展现大学生的风采活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能力,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了以“主宰青春、‘持’骋舞台”为主题的主持…

“白鹿清风拂面来,爱心花雨润无声”志愿服务主题活动第三期成功举办——

“白鹿清风拂面来,爱心花雨润无声”志愿服务主题活动第三期成功举办——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白鹿课堂支教社区留守儿童、爱心…

最新发布

青年大手拉小手,童心筑梦话成长
暑期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件有着非同寻常意义的大事。大学生应该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验社情,积累对社会认识的阅历和对增进社会工作的理解。通过暑期实践接触到一些大学里所接触不到的事物、学到…
“三下乡”进行时|徜徉翠云 承古蜀志
“三下乡”进行时|徜徉翠云承古蜀志在出席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省考察调研,深入了解翠云廊古蜀道和三星堆博物馆的建设情况,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2023年8…
湖北学子三下乡:“化“出甜甜的笑颜
大学生网报成都7月27日电(通讯员肖思伟)糖浆融化成画墨,糖化艺术展神奇。糖画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淀,至今仍然存在,并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为深入探明成都糖画的历史源流,…
绵竹年画:回归大众生活的非遗艺术
为了全面学习了解非遗文化,让更多非遗走进大众视野。7月6日,启为创新团队前往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县年画博物馆,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展开调研。绵竹年画的历史渊源“真是洋洋大观,仿佛回到四川。…
暑期实践,了解社会
芜湖市新能源充电桩调查中国青年网芜湖7月5号电(通讯员李春梅)。安徽师范大学生科院本科生实践团队队长鲍阳光带领全队在6月28到7月5号赴芜湖市镜湖区充电桩普及及使用率社会调研。近年来,随着全球对环保和…
行引“青”还巢,助乡村振兴
闽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妈妈有约”引青还巢调研实践队:行引“青”还巢,助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三农”工作作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意义十分重大。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闽…
湖北学子三下乡:雕刻时光之美
大学生网报成都7月29日电(通讯员肖思伟)廖家木雕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艺而享誉盛名。它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廖家木雕的…
守护老年食品健康,我们在路上!
2023年9月1日,老有颐养——食品快检助老实践团前往浙江省宁波市、温州市各个社区开展线下实践,进社区开展老年饮食健康宣讲,我们用这种方式守护老年人的健康安全。…
沐川草编:传统工艺绽放新生命
在7月6日下午启为创新团队去到了四川省自贡市沐川县,实地调研沐川草编,在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世界中,沐川草编作为一门独特的手工艺术,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美感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关注。为了深入…
宿院学子三下乡实践心得:助力乡村发展,共绘时代蓝图
宿院学子三下乡实践心得:助力乡村发展,共绘时代蓝图三农问题一直是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做调查是很有必要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农民的小康致富,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