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高校资讯 >

三线建设,那段被遗忘的历史

来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梦与千寻”社会实践队 作者:刘星宇

三线建设,那段被遗忘的历史

7月3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寻梦三线”梦与千寻团队一行11人从十堰出发,经过26个小时的车程,跨越1500多公里,来到大西南,实地考察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典型地区贵州六盘水。时隔半个世纪,当初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为如今大西南地区的凉都,溯其根源,三线建设不可不被提起。

在这里,我们不仅欣赏了凉都的别致风景,还结识热情和蔼的三线人,向我们讲述三线故事,还唱起来民间歌谣活跃气氛。

他向我们介绍:三线建设时期,共有10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民工走进这个深山中的城镇,支援建设。为响应国家号召,他们走进偏远的大西南,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苦的生活条件下,利用当地独有的煤炭资源,进行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正因为他们的选择与坚守,才有了今天的凉都!

在博物馆里还有这样一则三线建设的小故事:一位在六盘水支援三线建设的劳动者,为了坚守岗位,双亲离世时也未归去,留下的是一辈子的遗憾。或许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因为有了信仰――为国家建设奉献一生,才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与信念。

三线建设为六盘水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改变了全国的工业部局,对六盘水的产业基础的形成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的意义,对贵州省乃至全国经济布局发生较大影响;与此同时,六盘水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也是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劳动者的默默劳作,有因为有他们的默默坚守,六盘水才成为如今的“凉都”,一个人人称道的地方。

三线建设,不可被遗忘。三线精神,不会被磨灭。

http://www.dxswb.com/news/684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

生产实习之初入河北利华药业有限公司

生产实习之初入河北利华药业有限公司河北利华药业有限公司创建于2003年,是一家集兽药产品研发、生产经营、技术服务于一体的…

我院举行“名师引领——河南省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联合培养与实践工作坊”

为提高我院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5月15日下午,“名师引领——河南省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联合培养与实践工作坊”在…

清凉一夏,安全相伴——自动化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知识问答活动

春日初夏,夏阳初长。随着温度不断攀升,我们迎来了夏季,炎热的天气和户外活动的增多,增加了许多安全隐患,因此夏日安全问…

保园护绿,倡行环保——自动化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清扫活动

黄河银滩湿地公园作为一处自然与生态价值并重的地理景观,承载着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区域气候等重要功能。然而,由于游客流…

湖师大商院21级国贸班举办青马支部小组活动

(通讯员黎锦)近日,21国贸班开展“学习全国两会精神,争做时代青年”为主题的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广大青年深入学习领会…

最新发布

浅析老舍小说中人物形象
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硼化钛碳化硅复相陶瓷制备研究课题组举行第一次线上会议
9月8日下午3时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硼化钛 碳化硅复相陶瓷制备研究课题组召开了第一次线上会议。本次会议由课题组组长庄鸿明主持,课题组全体组员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就本次社会实践前期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 …
三线建设,不可磨灭的记忆
三线建设,不可磨灭的记忆 上个世纪60年代,国际政治风云突变,为了防止我国经济建设成果遭到外敌的袭击,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在这一光辉的历史背景下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寻梦三线”梦与千寻调 …
三线,永恒的记忆
三线,永恒的记忆 作为国内唯一一个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贵州省三线建设博物馆无疑是“梦与千寻”团队在选择实地调查的一个重点。走进博物馆时,一种敬佩之意在队员们心中油然而生。位于中心的建筑是 …
青春奉献暖夕阳
青春因奉献而圆满,群体有爱才精彩。…
石板铺
三线建设,那段被遗忘的历史
三线建设,那段被遗忘的历史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寻梦三线”梦与千寻团队赴六盘水调研学习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的“三线建设”展厅中大多以图片的形 …
湖北大学生走进六盘水:三线历史,我们的梦
三线,我们的梦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局势动乱,中国和周边的国际关系趋于紧张,中国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军事压力、战略威胁和侵略挑衅,北面,苏联已经开始派重兵进入中蒙边界,战略导弹直指中国,西面,中印边界 …
三线建设之行,我们的始终
三线建设之行,我们的始终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在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其保留至今的众多工业遗存,具有历史、科学、 …
三线之路,我们的初心
三线之路,我们的初心 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感召下,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数以万计的职工来到大西南、大西北,住得是“干打垒”,吃得是红薯干,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中西部地区13个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