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巧用创新活水,为文化赋能

来源: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雪枫

——关于“‘两个结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党性教育中的传承模式探究”的研究

□彭 翡(文学院2306班)

摘 要】我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历史,培育了丰厚的传统文化,为我们民族的自信与荣耀奠定了坚实基础,凝聚着我们民族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在“两个结合”的重要指示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党性教育中,有助于对广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灌输,利于提高其全面素质,使之紧跟党走,进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同时,我们需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使社会中坚力量能够自觉肩负时代责任。“周邦虽旧,其命维新”,变化了才会通达,通达了之后才会长久,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对传播途径进行优化,以及创新呈现方式必不可少。

关键词】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性教育 文化主体意识创新

一、调查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要阶段。除了加大经济建设的力度外,我们还需要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努力打造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所谓文化基因,是指代代相传并保存着民族本质特征的基本要素。而所谓精神家园,则是指中华民族整体的心灵寄托、精神依托和内在发展的共同动力。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沉淀出许多优秀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以及国家信念。这些因素既构成了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鲜明标识,也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大地源远流长,绵延五千载文明史滋养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的荣誉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凝聚着我们民族坚定的文化自信。尽管我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需要承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并不十分理想。此外,大学生的党性教育并未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大学生文化主体意识淡薄,这导致了大学生的党性教育也存在各种不足。

二、调查目的和意义

一)调查目的

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双重影响下,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每个人都置身于这个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每天不可避免地要应对大量信息对大脑的冲击。西方资本主义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价值观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使中华的文化的传扬受到了一些阻碍。同时,高校在党性教育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融入探索,导致两种结果:教育者的人文修养参差不齐,无法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使得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与现实生活脱节,无法为广大党员指明学习方向;教育者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或新媒体的教学方式,无法使党性教育更生动、更鲜活。目前,党课学习仅限于学生党员的报告或讲座,党员教师的学习渠道也还不够系统和深入。本次调查旨在使广大学生更了解文化传承现状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的结合程度,使其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并集思广益,使用现代化手段,为文化赋能。

二)调查意义

(1)在问卷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实践队员们积极参与,不断提升对课题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他们透过问卷调查,促进了大学生对该课题的了解程度,积极参与的大学生提出了自己宝贵的参考。实践队员们也传递了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发放问卷,能够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意识,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强化家国情怀。本次寒调实践活动的展开不仅增强了队员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激励问卷参与者增强实践参与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这样的积极行为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贡献了一份力量。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

(2)中华传统文化着重强调伦理道德、人文理性,提倡和谐观念和忧患意识。对于学习和探究这些文化,可以促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对于指导人们建设和谐社会、提升国民全面素质教育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使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党性教育紧密相连,利于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支持,使他们在个人、社会甚至国家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大学生应妥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合适的实践方式,发掘并弘扬现实生活中优秀的文化元素,使传统文化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有机结合,对于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员干部通过党校党性教育课堂学习完党性修养只是一个起点,更重要的是党员干部个人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实干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传统,强调贯彻落实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贯彻落实和实践的理念,对今天的党员干部在贯彻执行任务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个体而言,研究这些传统文化的核心有助于加深个人思维和见解,能够丰富内心世界。同时,只有拥有着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的党员干部,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去看待群众当中存在的各种传统文化方式,并且准确领悟并推广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仅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智慧有机融合的党员干部,方能真正领略并掌握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才能真正制定和实施服务人民的政策措施。党员干部应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将其融入自身的领导工作中。通过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党员干部能更好地领会文化内涵,引领群众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这不仅有利于党员干部个人修养的提升,也有助于在各项工作中准确把握和处理文化因素的复杂关系,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三、主要概念

(一)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基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能够丰富发展的根本路径,“两个结合”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价值,“第一个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之间的相结合,“第二个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补与契合,“两个结合”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自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是历经漫长而曲折多变的发展历程,从过去延续至今,并将传承至未来。整个发展过程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日益丰富,展现出持久的影响力。它涵盖各种精妙的文化艺术形式和思想观念,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精粹所在。它汇聚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孕育出的多方面文化成就,包括中华民族的认知观念、人文思想、道德标准、历史文化传承、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历史、人文、哲学、美学和宗教元素,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化主体意识

在特定文化主体的范畴中,文化主体意识涵盖了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体认同和尊重,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坚定信仰和坚强信念,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延续与改良优化。此外,还包括理性把握和憧憬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及良好前景,以及对外来文化的科学鉴别与积极吸收。总之,文化主体意识综合考量了对古今中外文化的认识、看法、立场和态度。眼下,文化建设急需推动全民从精神本原上尊重和认同本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人民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培育更加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现代转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主体意识的建构与强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实践转型的基础与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可以进一步深化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促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

四、调查方法与过程

(一)方法

文献查找法:在进行社会实践之前,清理实践队队员对本课题进行了详尽的资料查找,并及时搜集专业名词的名词解释,也查阅过大量与课题有关的参考文献,深刻理解课题的含义。

问卷调查法:通过会议讨论,将问卷编写为背景、现状、影响、措施四个维度,并确定问卷发放和访谈对象为本校大学生,通过多次内部会议的讨论商议,结合指导老师的意见,最终编制出一套调查问卷。——《关于“‘两个结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党性教育中的传承模式探究“的研究》。

数据分析法:线下问卷信息全部录入问卷新系统后,由问卷星统一的计算模式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反映大众对问卷题目的真实看法,由这些数据得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是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科学的分析方式,能够让实践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二)过程

1.地域选取问题

青履实践队在湖北师范大学及学校周围街道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发放线下线上问卷的形式获取部分大学生的答卷信息,调查方式所获结果较为全面。

2.对象选取问题

本次研究课题与大学生党性教育息息相关,探究大学生对文化传承在党性教育中的认知程度,通过参与问卷调查,我们有望深入了解大学生在这一领域的观点和态度这对于推进大学生党性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问卷回收情况

问卷此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136份,有效问卷1136份,问卷有效率高达100%。据问卷结果显示,研究对象对所涉及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参与度和理解度,同时问卷有效率高达100%,也反映出研究的严谨性和有效性,这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们深入探讨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和依据。

4.数据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线下问卷由各队员发放湖北师范大学部分大学生手中,大学生填写后及时回收,根据问卷填写内容,线上导入问卷星进行数据整合、分析。此次报告数据具有客观性、准确性、真实性以及科学性。

五、基本信息

(一)

性别

本次问卷调查男生占比32.31%,女生占比67.69%,男女比例约为3:7,女性占比例较大。湖北师范大学为师范类学校,男女比例符合学校实际情况,问卷结果真实有效。

(二)政治面貌

大学生的政治面貌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党性教育中的传承模式的理解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不同政治倾向的人对此课题的回答有较大差异。研究关注不同政治倾向人群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有助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本次调查结果中,大多数参与者为共青团员,占比58.89%,群众32.92%,中共预备党员/中共党员占8.27%。

(三)

年级

绝大多数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为大一和大二的学生。相比之下,大三和大四的学业负担较重,大多不参加问卷调查,且大四的学生大多外出实习,校内留校人数相对较少。具体数据显示,大一学生占比46.13%,大二学生占比26.94%,大三学生占比11.88%,大四学生占比6.25%,研究生占比3.87%,其他人群占比4.93%。这些数据与实际情况一致,证明了该问卷具有较高的真实可靠性。

(四)结合重点在哪个层次

在本次调查中,有37.06%的填写者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应当与党性教育相结合侧重于人格修养的提高,有34.95%的填写者则认为重点结合在家国情怀这一方面。较少的填写者则认为应该侧重于社会关爱,其人数所占比例为15.58%,最后,有12.41%的填写者认为应主要结合在民族自豪情感的层面上。

六、存在问题

一)学校方面

重视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但学生对此认识的不足亟待提高。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党性教育融合程度不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实际践行效果有待提升。同时,学校中缺乏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深,缺乏足够的兴趣。

(二)中国文化受到冲击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有着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中国传统节日逐渐面临着转型和重构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节日的意义与形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一些西方文化元素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其中。这种冲击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逐步与西方文化接触的过程中,面临着既有传承又需创新的复杂挑战。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种冲击和影响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由此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和新思潮的交融与碰撞,为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三)文化传承方式不够创新

在文化传承方面,现行方式缺乏创新,仍停留在依赖传统经验的阶段,未能与新时代特点相结合,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来进行文化创新。

七、分析与解决问题

(一)产生原因

1.内部原因

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在传统文化学习和重视方面存在不足,更注重社会实用性考量,聚焦于职业技能培养,而并未广泛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之中。这种偏重于职业技能培养的倾向,可能会导致学生在人文素养和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和理解不足。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转换思路,依旧采用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思政传播,是大学里的党性教育没有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导致学生普遍认为传统文化的学习枯燥乏味,因而失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们难以真正理解并内化传统文化的精髓,限制了他们对于传统价值观念的接受和传承。一些教学单位在思想上并未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课程予以重视,他们仅堪堪应对上级,完成学校文件中的形式性要求,停留在某个节点,组织一两堂专题课,拍摄照片,却忽略了将传统文化的传播落实到细节之处。

文化传承方式老旧,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未能充分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导致其创新程度受到限制。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互融合的进程。因此,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探索和对接当代社会的需求,成为十分紧迫的使命。

当今青年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增加,与世界各地的文化接触日益频繁。在留学、旅行或网络交流等途径下,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外国社会和文化,从而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认知。他们或许认为外国文化更为先进、更具魅力。许多年轻人觉得国内的环境和机会相对有限,希望通过学习外语和了解外国文化来提升自身竞争力,以谋求在国外的发展。网络和媒体的普及使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全球信息,这可能使他们觉得国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更为先进,进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崇洋媚外心理。随着国内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现象也与日俱增。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普遍不高,缺乏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记忆和了解,大多数大学生把传统文化作为旧事物去看待,没有积极主动接受的态度,且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

2.外部原因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已经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给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结构和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一些文化甚至面临失传和消失的境地,社会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认识不清,存在对中华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重要的文化遗产归属问题已经在国际上引发了激烈的争端,同时文化竞争力已成为21世纪国际软实力竞争中的一个关键议题,对于未来国家综合实力的构建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应对措施

1.学校

学校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文化价值观念的传递。在当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学校教育不仅需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以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为达到这一目的,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育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同时,针对学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老套等问题,我们需要拓展传播渠道,以适应当下多媒体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结合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可以增设网络课程、在线讲座等形式,以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使其更具时代价值和吸引力。当然,还可以通过跨学科合作,引入新的教学方式和资源共享模式,可以为传统文化传播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元素。

针对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积极探讨并提出对策和解决方案。例如,可以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开设相关文化活动,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也可以加强西方文化对比教育,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此外,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也需要不断提升,以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文化认知和传承。

针对高等教育机构本身的因此,针对思政教育者没有转换思路的问题。学校应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注重开展多方位、多形式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树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落实到实处,这种现象表明了一些教学单位在文化传承方面需要加强自身的认识和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应对。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熏陶和教育,通过课内外的活动、节日庆祝和校园文化建设,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职业中具备更全面的素养和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学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2.大学生

作为未来社会精英和国家栋梁,大学生具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责任和义务。首先,他们应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其历史渊源、基本精神和现代价值。通过参与文化讲座、阅读经典著作以及参观历史文化遗址等方式,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更便捷地获取和学习文化知识,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

其次,大学生要具备创新意识和精神,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可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将其元素与现代科技艺术相结合,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作品,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并加强其国际传播与影响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传承方式和方法,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最后,大学生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文化交流活动,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参与志愿者服务、文化展览和文艺演出等方式,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同时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3.文化传承创新

在文化传承缺乏创新这一背景下,需要更加注重跨界融合和跨媒介传播。结合新的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好地突破传统文化传承的局限性,打破时空限制,推动文化创新的多元发展。此外,也需要引入跨领域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不同行业的专业人才,促进文化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在当前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和机遇。应当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手段,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播和创造力的集体开发,从而拓展文化创新的路径,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之中。

八、结语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坚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担负起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中华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影响力,中华民族应有拥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坚定文化自信,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关系到国家兴衰、文化安全以及民族精神独立性。青年一代作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他们内心深处对于文化的自信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因此,首要之务就是要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而且这种认同要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实际行动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并非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要以时代为背景,担负起这一使命,激发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而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新时代的青年承担传承这一责任,以此来保护中华传统文化。需要身体力行的融入其中,并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推陈出新,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是我们的使命,青年们更需要怀着一颗赤诚的心,以现代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并让更多人直观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魅力。

文化兴盛则国家运盛,文化强大则民族强盛。认同文化、传承文化以及创新文化需要新时代的青年付诸实际行动,以创新思维挖掘传统文化,用现代手段演绎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贡献青年力量。

参考文献

[1]林国标.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与弘扬 [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胡丽. 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J]. 湖南社会科学

[3]沈传亮,李鹏. “两个结合”: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 [J]. 特区实践与理论

[4]周建新,王梁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与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建构 [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韩庆祥. 全面深入理解“两个结合”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 [J]. 马克思主义研究

[6]仝江红. 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对策 [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7]张兆端. 中华文化主体意识的哲学反思及当代价值 [J]. 社会科学战线

http://www.dxswb.com/shijian/6726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甘蔗发展之路漫漫其修远兮&#160

提到甘蔗,可能大家一想到的是平时所吃的甘蔗,对此便产生了疑问,“甘蔗在我们那边很多人喜欢吃,也很好卖,为什么说甘蔗发展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呢?”且慢且慢,现在由我一一道来。…… 吴玉丽 查看全文 >>

甘蔗发展之路漫漫其修远兮&#160

提到甘蔗,可能大家一想到的是平时所吃的甘蔗,对此便产生了疑问,“甘蔗在我们那边很多人喜欢吃,也很好卖,为什么说甘蔗发展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呢?”且慢且慢,现在由我一一道来。…… 吴玉丽 查看全文 >>

不完美的完美才是最完美

前两天的台风来袭,使得空气湿润了不少,今天依然可以看到淅淅沥沥的小雨在下着。在雨天本就就是让人感觉到沉闷的,但是湛江市遂溪县昌梓小学确热闹非凡。上午,因为天气的原因,之前准…… 邹晓艳 查看全文 >>

即将结束的三下乡

今天是三下乡的第八天,今天的天气仍然没有变晴朗,一段时间雨停了,一段时间过后又下雨了,这导致本来的运动会又推迟了,因此大家决定了下午在室内举行运动会,孩子们都很热情的参加各…… 刘懿锋 查看全文 >>

朗诵比赛&趣味运动会

三下乡第八天,早上依旧细雨霏霏,无奈天公不作美,弄得我们不敢进行朗诵比赛。在组长慎重考虑后,朗诵比赛如期进行。而因为天气原因取消了的运动会终于在今天下午正常举行,学生们玩的…… 刘思凡 查看全文 >>

光阴荏苒,一刻千金

湛江是个沿海城市,有台风暴雨是常有的事情。昨天,天公不作美,刮起了台风,为了确保小学生的安全问题,我们的三下乡课堂不得不进行了停课。本来支教的日子就不长,因此,我们又缺少了…… 邹晓艳 查看全文 >>

千纸鹤启航第七天

不知不觉,千纸鹤三下乡已经开始要接近尾声了,已经和学生们度过了七天的时光,认识了班里每一个可爱的孩子,和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快乐的或者难忘的回忆。七天的相处,留下了点点滴滴的…… 李咏琴 查看全文 >>

微妙的感觉

时间如白驹过间,不知不觉已经到三下乡的第五天了,每天起来看到一群阳光的孩子在嬉戏,这好像真的成为了一种习惯。习惯了他们在校园里拉起还没睡醒的我去闲逛。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 叶来喜 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一种新型的沥青混凝土

近期,陕西理工大学道路材料实验室团队推出了他们的最新产品——麦秆沥青混凝土。该项实验是由本科生杨佳琪在导师郭瑞的指导…

放松心情,你我同行 ——向阳而生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放松心情,你我同行——向阳而生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缓解同学们的学习压力、培养积极的心态,同时密切同专业同学间的关系…

五育新启程,奋楫向未来——202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2班团日活动总结

五育新启程,奋楫向未来——202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2班团日活动总结闽江学院人文学院2023级闽江学院人文学院2023级汉语言文学…

山西农大公管院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读书班开班仪式

4月24日下午,山西农大公管院召开党纪学习教育部署会,传达我校党纪学习教育会议内容要求,贯彻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学院动态 | 测地学院成功举办“歌以潆声,曲以徊乐”歌唱大赛

青春之歌燃情奏响”测地学院歌唱大赛青春之歌燃情奏响——测地院学生会倾力打造“歌以潆声曲以徊乐”歌唱大赛圆满落幕。在这…

最新发布

汲汲知新语惓惓思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统的载体,彰显着民间的集体记忆、生活智慧和礼俗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关乎文化血脉的赓续、文化战略全局和民族复兴伟业。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
探寻中华文脉,感悟红色基因
探寻中华文脉,感悟红色基因□申畅(文学院2105班)为了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体会大学生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作用,助力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时了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走好群众路线,续写枫桥之路
走好群众路线,续写枫桥之路“枫桥经验”自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以来,已走过了60年的历程,在继承中传承与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提升,对于我们新时代如何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推进基层治理有着重要启示意义。曲…
孟姜女苦哭长城,诉说绵绵千古情
孟姜女传说,也叫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了继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到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文化瑰宝”实践队…
创新解决路径,新时代“枫”景美如画
创新解决路径,新时代“枫”景美如画“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伴着枫溪江的潺潺流水,“枫桥经验”从枫桥出发,不断与时俱进,创造性地解决不同时期的社会矛盾…
走进非遗之地,仰视文化之宝光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为了更好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助力文化事业的发展,2023年1月23日,我随曲阜师范大学“文化瑰宝”实践队,前往湖南省长沙市非遗文化博物馆,探索湖南省非遗文化…
讲述文化故事,传承文化底蕴
讲述文化故事,传承文化底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非遗技艺因为缺乏市场需求而面临消失的风险。同时,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年龄偏高,年轻人兴趣较低,其传承和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这使得非遗技…
寒冬书香,暖润童心 ——沂水县“希望小屋 青鸟伴读”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我深以为然,并在生活中不断寻找书香。这次临沂市沂水县开展的寒假“希望小屋青鸟伴读”实践活动就是一次书香萦绕的活动。图为青鸟学子为孩子们领取公益物…
山东大学画以栗志社会实践队中国历代绘画宣讲
山东大学画以栗志社会实践队于2024年1月18日举办了一场面向23级新生的的中国历代绘画宣讲活动,旨在向大学生们展示中国传统历代绘画艺术的魅力与精髓。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历经数千年的演…
非遗传承的河流总有人涉水而上
非遗传承的河流总有人涉水而上为了更直观地体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并传承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技艺,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加深对传统的认同,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文化瑰宝实践队于1月23日前往湖南…